第五百三十六章 才生新朝,齐奔海外

    在琼林宴后,六百名新科进士进入鸿胪寺进入“岗前培训”,主要是学习各种朝会、祭祀等官场礼仪。

    相较于以前的新科进士分配模式,如今大明朝的科举任官制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弘治朝一举打破传统单纯通过殿试成绩和个人出身的任命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科举成绩和面试的双重考察,从而物色到更加优秀的人才。

    李威今日早早起床,在街头小摊上买了烧饼和咸菜,穿过繁忙的长安街道,然后来到庄重而神秘的西江米巷。

    这里一面面高耸的院墙,门前威严的石狮,都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亦是他所向往的入职之所。

    如果能够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不说将会领先于其他的新科进士,而且还能更好地为大明王朝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终,他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一座挂着崭新牌匾“外事部”的衙门。

    外事部现在是大明王朝十二部之一,主要职责是跟海外的总督府进行联络,既要服务于海外总督府,亦要约束总督府的一些不当行为。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的衙门,但亦是李威的向往就职之所。

    对他本人而言,既能有机会乘船前往海外见识世界之大,亦能够在京职任职照顾家庭,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威深吸一口气,于是迈步进入外事部衙门。

    原以为自己来得够早了,但进入庭院才发现,这里已经排了一支数十人的队伍,这些都是前来参加外事部的面试。

    虽然大家彼此都是同年,但现在彼此其实是竞争关系,所以都已经顾不上官场的客套礼仪,而是紧张地排队等待面试。

    “我好紧张!”

    “我也紧张,又想更衣了!”

    “这种事情谁能不紧张的,放松吧!”

    ……

    几个新科进士的关系倒是挺好,虽然是一起前来外事部面临,但亦是相互鼓励着,但那份紧张感是挥之不去。

    “正堂大人已到,现在面试正式开始,凡是被叫到名字的应试者到本官这里!”一个身穿六品官服的中年男子出现在他们面前,显得公事公办地宣布道。

    李威手心不自觉地冒汗,环顾四周,发现前面几个面试者显得从容不迫,甚至是一副胜券在握,让他心中的紧张感更甚。

    他们的去留权完全取决于他们所面试的衙门,只是这些衙门免不得徇私舞弊,录取名额没准已经被前面这几个新科进士通过关系内定了。

    “咱三甲会不会只走一个过场?”

    “你要是这么想,那就有负陛下的苦心了!”

    “陛下避虚就实,要的是要做事的人,像陈宽纵是二甲亦难助大明分毫!”

    ……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科进士面试结束从里面出来,大家观察他们的反应,或多或少看出一点端倪,而大家一致以为三甲进士并不是陪着走过场。

    至于这里是否存在大量的内定人员,却是不得而知了。

    像早前一直盛传状元郎唐寅结交财大气粗的徐经从宋澄那里买到会试的考题,直到现在都有人视为有内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确实是有人恶意中伤。

    李威的心里显得更加的紧张,因为他不仅是三甲进士,而且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以后必定是偏远知县或一府推官。

    “李威!”

    终于,轮到他面试了。

    李威在其他面试者的目光中,显得紧张地走向了那个面试厅。

    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他将心一横,伸手狠狠地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肉,通过肉体的疼痛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跟随一个吏员进到里面,只见几位面试官正襟危坐,目光如炬,而坐在正中央的自然是外事部尚书新土伯刘璋。

    “李威,若你跟随一个将军奉命前往某岛的一个大部落,这个将军统治这个部落后,便想留在这里自立为王,你该如何是好?”外事部尚书新土伯刘璋眼睛都不抬,问题是由旁边的属官进行提问。

    刘璋此刻的注意力并不是李威身上,而是突然想到自己人生的侥幸。

    虽然当年他并没有实质性叛变朝廷,但终究选择向朝廷辞官,已经有举家移居美洲大陆的想法,所以弘治对他不追究且保留爵位已经是隆恩浩荡。

    他亦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政治错误,所以在随后几年主动承担土豆、红薯和玉米的推广工作,加上他其实偷偷带回一些黄金土豆种子,对整个华夏颇有很大的贡献。

    原本是他赎罪的举动,结果意外得到皇帝的关注。

    朝廷新创立外事部,弘治皇帝突然将他召进皇宫面谈,由于自己确实还是想要为大明王朝做事,结果皇帝将这个新设立的衙门交由他执管。

    今日他掌管的外事部跟其他部级衙门一般,对前来面试的新科进士进行筛选,可以留下他所认为最为合适的人才。

    当然,他这个外事部尚书虽然拥有绝对的人事权,但知晓这是皇帝对他们尚书的信任,所以亦是一切以挑到最好的人才为目标。

    至于那些想要走关系内部的人员,却是直接拒之门外,这既是对皇帝的基本忠诚,亦是他外事部在各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然做法。

    既然皇帝给了他重新再来的机会,他不仅要将外事部经营好,而且还要力争上游,成为助弘治皇帝开创全新盛世的名臣。

    李威连想都没有想,当即给出答案:“吾从之!”

    咦?

    几个考官听到这个答案,不由得纷纷惊讶地望向李威,前面的考生可是没有一个敢于给出这种大逆不道的答案。

    “这是为何?”刘璋缓缓地抬头,认真地打量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青年人。

    李威像是得到鼓励一般,很肯定地答道:“彼此站出来反对,只会被他拿来祭旗!陛下教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若为了一点个人名节,便罔顾大明生贼子而不理,那才是不忠!纵是死,亦当死得其所,而非遇贼而不设想替帝除之。”

    “如此说来,汝从贼,这实为权宜之策?”旁边的外事部侍郎听出了言外之意,便微微一笑道。

    李威像是被这个明知故问的话侵犯到一般,当即不再紧张地侃侃而谈:“自然是权宜之策!今帝心系天下万民,万民安居乐业,国家更是兵强马壮,乃千年未有之大局也!贼人因一人之私,亦无视皇帝和家国,此贼当除而后快!……贼者一时能聚,但日久必生间隙,届时拉拢可用之人,再一击毙之,为大明除此害……凡是涉案之人,至死不迷途知返,诛九族!”

    这里像是成为了李威的主场般,在其他考官的目光中,站在厅中侃侃而谈。

    或许是他有着一份坚定尊君之心,亦或许有着他对这种叛贼之人的深恶痛绝,故而在这场面试中已经是超常发挥。

    最终,在他回答完毕后,更是博得了满堂彩。

    面试结束,李威走出外事部衙门大门,此刻像是做梦一般。

    当一缕阳光落在脸上的时候,他仿佛又多了一抹明悟,抬头望向了紫禁城的方向,看到了那面高耸的城墙。

    虽然他是六百名新科进士极不起眼的一个,但他是打心底尊重现在的弘治皇帝,亦是不可能容忍贼人背叛大明。

    尽管他没有经历过开元盛世,亦没有看过仁宗盛治,但他是亲眼看到食不果腹的村民日子是越过越好。

    若说华夏真的拥有盛世,那么他认为是眼前的弘治盛世。因为这个盛世不仅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且国家越来越强大,大明王朝正在慢慢成为世界帝国。

    面试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李威并不是个例。

    这六百名新科进士都见证了弘治朝的崛起,看到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帝国,所有很多新科进士是弘治皇帝的忠粉,而他们都有一颗为国家做实事的决心。

    正是弘治朝的改革,现在每个新科进士都有机会留在中央衙门就职,他们可以选择一个中央衙门面试,展现自己的特长和面貌。

    对绝大部分的新科进士是一个福音,他们最坏的结果是按惯例外放地方,现在却有机会留在中央衙门,起码亦想在京城大佬面前混个脸熟。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有人顺利通过面试,有人屡败屡战,亦是只懂知乎者也的人被外放地方担任非知县一职。

    弘治十二年的人才选拔结束,这帮大明最优秀的读书人即将派往各地,成为大明第二次创业的新种子。

    四月的京城郊外,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春风轻拂,嫩绿的树叶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铺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蜿蜒的小河可以看到鱼儿欢快地穿梭,野花地上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里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

    随着新科进士的任职结束,得到委任书的官员将前往各地赴任。

    唐寅一袭白衣十分的潇洒,在领到朝廷的入职金后,便斥资买了两匹好马,带着老奴便准备前去上任。

    虽然他贵为状元郎,但翰林院已经不再是当年储相摇篮之称的翰林院,而今在弘治帝的打压下已经没落。

    他被分配的地方是汪直所掌握的印度洋总督府,出任印度洋总督府通判一职,所以需要从京城前往印度总督府上任。

    由于明缅公路已经修好,唐寅此次打算沿着驿道一路往西南,到达位于白古国港口上的印度总督府城。

    虽然路途遥远,但现在的大明不仅海军无敌,地方的军队亦是越来越强。若是强盗敢抢劫官员,那么地方军队会迅速剿匪,所以唐寅此行并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在春日的暖阳下,京城的郊外一片生机勃勃。

    身着锦袍、头戴高冠的祝允明跟几位好友来到十里亭中等待,已经在亭内备下酒水,正是要为挚友唐寅送行。

    “有劳诸位兄台了!”唐寅已经越发的成熟稳重,对前来相送的祝允明拱手道谢。

    祝允明举杯向唐寅敬酒,显得言辞恳切:“伯虎兄,此去路途遥远,愿你一路平安,早日建功立业。”

    “非也!此去印度洋不可冒功,一切以稳字当头!”唐寅想到皇帝对自己的忠告,当即苦涩地摇头道。

    在几个海外总督府中,汪直所统领的印度洋总督府是最为锐利进取的衙门,麾下的军队更是一支虎狼之师。

    在达伽马的引领下,印度洋总督府正沿着达伽马来时的路向西航行,最新的动态已经掌握了印度洋西海岸,一副要杀向西欧的模样。

    虽然当年受封的是王越,但世人都晓得其实最初出主意突袭威宁海的是汪直,汪直才是地地道道的军事狂人。

    现在汪直担任印度洋总督府,偏偏得到皇帝的绝对信任。

    这些年,印度总督府要粮朝廷给粮,要兵朝廷给兵,要武器朝廷给武器,汪直简直就是弘治皇帝的亲儿子。

    当然,汪直虽然在军事行动上十分疯狂,但对皇帝是绝对的忠诚,仅仅听闻印度公主漂亮便将公主抢了过来。

    现今弘治皇帝雄才大略,虽然是他最初提出军事强国的战略理念,但从来都不是战争狂人,所以已经明显是要压抑汪直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毕竟大明还没有到无节制扩张的时期,而今主要精力还是要好好发展国内。

    祝允明自然知道汪直是一个战争狂人,显得十分理解地道:“听闻汪总督再度上疏请求西进,亦或者改任他为大西洋东岸兼地中海总督,结果被皇帝拒绝了!”

    “欧洲各国如今天花疫情肆虐,而此地既无金银,又无粮干,连皮草都不富足!陛下远谋,今确实不是进入的时机!”唐寅很好地进入新角色,朝着北京城的方向拱手道。

    或者即将前往印度洋,所以心境明显有所不同。他所想的并不是占据多少地盘,而是要为大明带回多少资源,心里明显是要更加务实了。

    祝允明十分欣慰地看着这个小自己十岁的好友,明显感受到唐寅身上的变化,不仅没了当初的轻狂不羁,而且明显更加成熟和睿智。

    皇帝将唐寅派到汪直身边,没准真要促成一对完美的文武绝配,从而让大明彻底掌握印度洋和地中海。

    祝允明的心情正佳,当即决定挥毫泼墨:“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方能再见,为兄赋诗一首为贤弟践行!”

    说着,他的笔尖在洁白的宣纸上流走,刷刷地写下了一首留传后世的诗作:“柳枝不折折梅花,带去西海旧物华。白雪黄云迷雁影,片帆明日是印度。”(本章完)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独治大明不错,请把《独治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独治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