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章 弥勒佛(3)

    契此的妹妹觉得十分奇怪,我哥为什么不吃肉?她曾经多次问过哥哥,契此敷衍她说,因为见到过宰杀猪羊鸡鸭时那血淋淋的场面,所以见到肉就想呕吐。秋霞推断,哥哥从未真正品尝过肉的滋味,若是他知道肉很好吃,就不会再厌恶了。于是,她将兔肉撕成一丝一缕,夹在了哥哥最爱吃的糍粑团当中。糍粑系糯米做成,十分粘,所以夹上肉之后粘合的很好,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

    一会儿,契此总算回家来了。撒野疯跑了大半天,他早已饿透了,与舅舅打了一声招呼,便催着母亲快弄吃的来。今天秋霞格外勤快,未等母亲动身,抢先到厨房里将糍粑团端了过来,小契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只糍粑团就往嘴里塞——

    他咬了一口,刚刚咀嚼了几下,尚未下咽,便觉察到了异样。然而糍粑很粘,牢牢粘在口腔里,急切之间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小契此涨得脸脖子通红,头上豆大的汗珠如同雨下,片刻之后,他像是被堵塞了气管,脖子一歪,瘫倒在地,两脚蹬了几蹬,没气了……

    有一年,释迦牟尼佛游化到摩伽提国,住在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

    那天,佛陀正在与弟子们在森林中经行(近似散步,也是一种修行方式),还有五百名前来请教的梵志(婆罗门教的修行人),亦跟随在佛陀身边。

    这时从森林外面走进来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比丘。他名叫弥勒,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亲迦波利是婆罗柰国的宰相。弥勒小小年纪,却与佛祖释迦牟尼一样,身躯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神清圣洁,威仪庄严,如同金山银峰一般,浑身放射着金色的光明。

    弥勒来到释迦牟尼佛跟前,五体投地,如银山崩,成金花聚,众宝间厕,金花金台,七宝为果,于台阁中,有妙音声而说偈言:

    我见牟尼尊,面貌常清静。

    百福相奇特,世间无伦匹。

    烦恼垢永尽,智能悉成满。

    一向常归命,身心无疲倦。

    故我以五体,欲得圣安乐。

    脱苦无所畏,礼敬释迦文。

    那些梵志,何曾见过如此庄严神圣的场面?便向佛陀请教道:“世尊,这个少年神采奕奕,光明无量,与您无异。他如此年幼,如何修行,具备了这等高贵气质与修养?”

    释迦牟尼佛向大家娓娓道来:

    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世界名叫胜花敷。在那个世界里有佛出世,佛号弥勒。弥勒古佛以慈心教化众生,他所讲解的佛经名为《慈三昧光大悲海云》。这部经功德无量,摄受力极强,若有听闻者,即能超越无数罪业,得道成佛。

    当时,这个国家有一位名叫智光明的大婆罗门,他聪慧多闻,博览群书,知识极为丰富,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他听说弥勒古佛声名卓著,很是不服气,便前来辩论。然而,他费尽心机想出种种难题,都被弥勒古佛一一破解。他心服口服,跪倒在古佛面前,发起菩提心,祈祷说:“我现在潜心学佛,持诵《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将来必能成佛。我成佛时,佛号也叫弥勒。”

    从此,他舍离家园,独自进入深山之中,修行梵行(音he

    )。他除了每天到附近的村庄乞讨一些饭食活命以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诵持佛经、坐禅修静。经过多年的潜修,他已经达到了无欲无求、灵明不昧、一心不乱的境界。

    话说张柬之听到释如刚才讲到禅宗祖师说什么“佛是了事的凡夫,不要执着于佛经上所有的话......”突然想起江湖盛传六祖惠能一些诸如“不识字”、“无文化”、“目不识丁”、“文盲”乃至“文盲哲学家”等风言风语,于是乎,他见释如刚说完“随顺法相”,未待他继续开口讲下去,便将这一话题抛了出去,看看这个大和尚怎说。

    “请问施主,何谓‘文盲’?‘目不识丁’又怎么解释?”释如不愧是个老江湖,西来的和尚,一下子就把这一难题抛回给张柬之。

    张柬之自幼饱读诗书,金榜题名的朝中宰相,释如这些小儿科岂能难倒他。

    只见张柬之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引经据典回答释如的问题:

    “文盲”,是指不识字或者不会写字的成年人。目不识丁,基本释义:“丁”,最简单的一个汉字。意为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借以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处:《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张柬之解释完“文盲”和“目不识丁”后又说,“目不识丁”,是一句汉语成语。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其在句子中构成主谓结构。下面,老朽讲讲“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的出处: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根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丁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句成语便传开了。

    “六祖惠能总不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都不会写吧?”一定禅师听了张柬之所讲的目不识丁这个故事后,禁不住问张柬之。“至于六祖惠能学问,那就不用老衲再费唇舌了。”

    张柬之想着一定道:“有人说,六祖惠能是个文盲。各位,在未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有损六祖惠能形象之前,请看以下发生在六祖故乡的一件事,看看六祖乡人对这一说法是怎样的。”

    前几天,老朽在六祖故居夏卢村,经过讲古台时,台上一名说书人念念有词,说“六祖惠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该说书人话音一出,台下的听众反应甚为强烈。其中,坐在前排有一位听众颇为激动,只见他“霍”地站起身,指着台上那名说书人,“你好说吾说,说六祖惠能系文盲!”欲冲上台去和那名说书人理论,被身旁几位听众劝住,义愤之情,难以言表。

    “从上述几个事例说明,有关‘六祖惠能目不识丁’、‘文盲’等,老朽认为失之偏颇,甚为不妥。”

    张柬之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一下,望着禅如一脸的惊异表情,然后又说:“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你们,特别是你们岭南人,也不能不分场合把这些敏感的字眼当“故仔”来讲呀?!试想一下,难道这样说,不会有损六祖惠能的印象吗?况且“惠能不识字”这句话,是源自惠能在东禅寺南廊求江州大才子张别驾替他写偈语时说的一句自谦话。”

    “对!这位施主说得对。一定禅师双手击掌,在旁附和着说。

    张柬之追述道:当时,寺中僧人隐隐发觉五祖弘忍将禅宗衣钵传给了惠能后,别有用心地煽动众僧说:“咱们这个师父啊,一点儿也不为咱们着想!弄了惠能这样一个不识字的南蛮子给咱们当祖师爷,今后可怎么办呢?难道要我们大家都跟着他还俗不成?”你看看,这句貌似为禅宗大业着想的话,实则有意贬低惠能,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影隐,还煽动200僧人一路追杀惠能。

    一定禅师:贫道在前段整理寺中佛经时,从六祖惠能生平事迹和经书中发现:六祖惠能是识字的。

    接着,一定禅师有理有据地分析:从惠能的成长环境来看,当时的新州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战略的重要性,和新州相毗邻的合浦县是水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很发达。诸多信息表明,惠能幼年成长之地新州,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积淀,惠能应有所耳濡目染。而惠能父亲被贬前的官位是范阳知府,其母也是当地大户老郎中李和祥之家的千金小姐,知书达理,因此,惠能应具有良好的识字环境。

    一定禅师更进一步分析:惠能虽然在三岁那年丧父,但其父在世时,还是教惠能知书识字的,惠能的母亲李氏,也经常在家教惠能读书识字,读《金刚经》。因此,说“六祖惠能不识字”,正如刚才这位施主所言,是失之偏颇、有损六祖惠能形象的。

    张柬之接住话题:说到形象,很多人总会提出疑问,误以为形象就是作秀,就是表面,就是花样,就是虚无缥缈。事实上,形象是地标,是窗口,是丰碑,更是历史与现实的见证!

    一定禅师:能够树立形象的无疑是标杆,是榜样!

    张柬之:也就是说,形象不好拿什么来树?凭什么树?有什么资格树?往小的方面说,你是美女吧,偏偏满脸的麻子还歪嘴,这样的形象能树吗?你肯接受吗?往大的方面说,黄河之所以成为母亲河,那是因为孕育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灿烂与文明;长城之所以成为民族的脊梁,那是因为彰显了华夏儿女钢铁般的毅志与坚韧!

    一定禅师:六祖惠能悟道求佛的艰辛一生,充分展现出颇具中华禅法特色的一代高僧的品格。在当代,他不仅受到武则天、唐中宗皇帝的敬仰与迎请,并下诏书称之“以为法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教被东土,代代相传,至今不绝,万人敬仰。

    大唐三位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也分别为六祖惠能撰写碑记,赞颂六祖惠能开创人间佛法,树立一代禅风,对大唐思想文化和哲学的重大贡献。(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落难情缘不错,请把《落难情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落难情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