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

    早朝劝进后,朱翊钧难得地早退了。

    原因无他,今日是慈庆宫清宫的日子。

    朱翊钧今夜开始,就会入主乾清宫了。

    这些时日,乾清宫早已收拾妥当,停留在乾清宫的大行皇帝梓宫,今日也会挪到别殿。

    同样的,慈庆宫的物什也会一一收拢,要么作为圣迹封存起来,要么一并带到乾清宫去。

    “这件袄子已经穿不得了,你还带去乾清宫作甚?”李贵妃疑惑地看了眼朱翊钧。

    朱翊钧从李贵妃手中拿过那件袄子,在手中摩挲着。

    “这件袄子可是娘亲亲手为我缝织,孩儿每每穿在身上,便感觉慈爱温暖,便是穿不得,夜间暖脚也是好的。”

    他熟练地拿出母子亲情的杀招,攻略着李贵妃。

    李贵妃伸手捏了捏自己儿子的脸,柔声道:“冬日还早,今年娘亲再给你做就是。”

    说罢,她还是吩咐宫女将这件袄子封存了起来。

    朱翊钧露出笑容:“多谢娘亲。”

    李贵妃心中温暖,又不好显在面上,干脆指了指另一堆物件:“这些东西我儿是准备封存起来,还是带到乾清宫?”

    朱翊钧顺着看去。

    赫然是一堆稚童玩耍之物,什么陀螺,机关之类的。

    多是有人授意小太监献上来的,但朱翊钧近来都没正眼瞧过,差点都忘了。

    朱翊钧摇了摇头:“孩儿心思装满了九州万方,却是再无心玩弄这些物件了。”

    李贵妃满意地点了点头,指挥宫人将其一并封存起来。

    “走吧,跟娘亲到乾清宫看看。”

    说罢,便拉着朱翊钧的手,出了慈庆宫。

    刚一出门,就见冯保带人抬着步辇迎了上来:“娘娘,主子爷。”

    李贵妃正要说话,朱翊钧就扯了扯李贵妃的手:“娘亲,咱们母子好些日子没一块散心了,不妨步行。”

    儿子说这话,做母亲的自然允了,李贵妃看向冯保:“冯大珰,撤了步辇吧,我与我儿散散心。”

    冯保忙使眼色,撤了步辇,安排人在前方净道,恭敬地跟在两人身后。

    此时方才入夏,天气还不算热。

    母子两人都穿着常服,在紫禁城内缓缓而行。

    皇城巍峨壮丽,道路疏阔整净,二人讲讲谈谈,偶尔逗得李贵妃捂嘴而笑,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

    朱翊钧假做不经意地回头说了句:“冯大伴,你离远些,我跟娘亲说些体己话,不好给你听。”

    冯保本是装作空气跟在身后竖起耳朵,突然被点到,怔了一下,却没动作,反而看向李贵妃。

    李贵妃正在兴头上,闻言也是随意地摆了摆手,示意他跟远些。

    冯保无奈,只得放缓了脚步。

    朱翊钧见他退后,这才放心。

    他看向李贵妃,接着方才说道:“孩儿说了这般多了,娘亲有什么烦心事,不妨也跟孩儿说说,孩儿我近日可是跟先生学了不少道理!”

    李贵妃好笑地摇摇头:“只要你勤学修德,娘亲哪有什么烦心事,就算有,也是政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朱翊钧不服气道:“儿臣怎么就不懂,娘亲是否在为考成法,还有户部不肯把十万两白银入内帑烦心?”

    李贵妃意外看了他一眼。

    不由带着好奇道:“哦?那就算是,我儿有什么道理要说给娘亲听?”

    李贵妃并没有一提起这件让她令旨被封驳的事,就怒上心头,反而饶有兴致看朱翊钧什么看法。

    事实上,这几日早就把这事掰扯清楚了。

    一来,是先帝屡屡从太仓库、光禄寺库拿银子,又从来不还,公私不分,本就不占理。

    二来,还是如今的户部,着实有些捉襟见肘了。

    先帝驾崩得突然,无论是陵寝,还是典礼,都是突然增加的一大笔开销,还有正值黄河夏汛期,被工部支走了一批,更别说此前寅支卯粮欠下的军饷,俸禄。

    这次高拱出面挡下宫里伸出去的手,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从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几乎获得了大半朝臣的支持或者默认。

    李贵妃知晓轻重,也没把这事闹大。

    朱翊钧如今有锦衣卫作为耳目,这些事,自然没瞒过他。

    他斟酌了一下,找好切入点,缓缓道:“先说这白银的事。”

    “娘亲是仁爱长者,必然不会贪恋这十万两,而是怕以此形成常例,让内帑权柄屡被侵蚀,没法交给孩儿一个充盈的内帑,对否?”

    不管对不对,先把高帽子戴上,然后把思路带歪——抛开吏部截留银钱的事实不说,要问这怎么充盈内帑,我倒是有点子。

    李贵妃想了想,觉得自己哪怕对这银两有点心思,其余也也八九不离,迟疑了一下,还是点点头。

    朱翊钧不露声色道:“若是想充盈内帑……娘亲,孩儿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李贵妃一怔:“两全其美?”

    朱翊钧顿了顿,在李贵妃疑惑的眼神中,开口道:“娘亲,孩儿举例与您分说。”

    “娘亲可知,宫中去年贡茶用度几何?”

    李贵妃虽然身居高位,却不怎么关注这些事,还是仔细回了一下才道:“一万四千斤?”

    这是大行皇帝与她闲聊时说起的,贡茶似乎就是以这个数字为限,再不可多。

    其中连赏赐,祭祀,户部,南京所用都包含其中。

    朱翊钧却摇了摇头:“娘亲,去岁,足足有八万斤。”

    李贵妃愕然:“八万斤?宫中如何用得了这么多!?”

    朱翊钧叹了口气:“娘亲,太祖洪武年间,茶叶的贡额不过四千余斤,太祖‘以其劳民’,便置茶户五百家,免其劳役,专事生产,也即是所谓官园官焙。”

    “但除了这些官园官焙之外,余者各省园户自行生产,再以每斤六分银折征入内库。”

    “皇考在时,虽定额一万四千斤,但以光禄司的账目而言,内库用茶实则年年增多,到了去年,一年就已经到了八万斤!”

    “这多出来的六万多斤,可是实打实的三万六千两白银!”

    朱翊钧朝身后的宫人太监看了一眼。

    李贵妃不是愚不可及之人,立刻明白了,这是宫里的人没少从中拿好处。

    多损耗的茶叶,一人分润些,就多出来数倍。

    她默然片刻才道:“难怪内帑一直缺银子。”

    李贵妃没提彻查这事,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真查出什么呢?

    她能说出我朝官吏以贪污为生,自然不会对太监抱有什么期望。

    只是,她没想到数字这么夸张!

    宫女太监们拿两成,甚至三成,她都认了,没想到……竟然是自家拿两成!

    一个贡茶就有三万六千两的水分,那么金花、钱钞、粟、帛、茶、蜡、颜料呢?

    每年入内帑上百万两可都是耗得干干净净!

    朱翊钧点了点头:“娘亲,非止如此,这只是暗着来的。”

    “还有明着来的,文渊阁中的各类字画,孤本,如今恐怕有一半都换成假货了。”

    “胆子大些的,干脆就直接盗走了。”

    他余光瞥了一眼冯保。

    现代那副典藏在故宫博物馆的珍品《清明上河图》,可还盖着这位冯大珰的私印呢。

    上面明目张胆写着“虽隋珠合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这等话语,可见猖獗到了什么地步。

    李贵妃愈发沉默,这才知道这个家不好当。

    朱翊钧趁热打铁:“这样下去,娘亲就算硬压着户部,年年给内帑送银子,也不够下面的人分的,咱们还落了个恶人的名声。”

    “娘亲,户部截用内帑财源之事,孩儿稍后再说,只说娘亲欲要充盈内帑,当真是该节流了。”

    他语气缓缓,循循善诱。

    但李贵妃突然反应过来一事,她疑惑开口问道:“我儿怎么知道这些事。”

    她皱紧了眉头:“是谁私下嚼宫里的舌根?”

    这些事连她都不知道,怎么自己不晓事的儿子反而门清?

    方才提及的廷议争论、茶法,盗书,涉及到户部、光禄寺、内廷方方面面,可不想谁会随口提及的。

    难道是高拱……

    李贵妃生怕是外臣蛊惑自家儿子,派来做说客。

    朱翊钧却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反而是不慌不忙,表情坚定地摇了摇头:“娘亲,《易经》有云,君不密则失臣,孩儿既然为君,受了臣下信任,万不能‘不密’,娘亲所问,请恕孩儿不能答。”

    要真学霸王,说上一句“此乃左司马曹无伤之言”,那才是脑子秀逗了。

    为上者,就应该能顶事。

    李贵妃表情立刻阴沉了下去。

    朱翊钧见李贵妃脸色不太好,却丝毫没退缩。

    他紧紧拽住李贵妃手,一字一顿言辞恳切道:“母妃,孤,是大明朝新君。”

    李贵妃眼神一凝。

    自家儿子的反应,完全在她预料之外。

    恍惚间,那个带着哭腔认错,怯懦柔弱的儿子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外柔内刚,语气坚定的大明新君。

    她此前只是觉得,自家儿子,逐渐变得睿智从容,仁孝颖悟,令她欣慰。

    如今却猛然惊觉,内廷的太监,外面那些臣工,见了这副情状的新君,会是什么反应态度。

    这就是人心归附?这就是众望所归?

    竟然就在她的眼皮底下,偷摸有了班底忠臣,实在让她始料未及。

    儿子要是不成器,她心急,如今儿子突然懂事了,心情也还是复杂万分。

    她突然体会到了一些,陈皇后眼睁睁看着她母仪后宫的感受。

    心思百转,思虑良久,李贵妃总归还是没被权势腌入味,她最后还是缓和了神色,干脆略过此事:“我儿真是长大了。”

    朱翊钧松了口气。

    他未尝没有以此试探的意思,也是给李贵妃打预防针。

    要是尝到权力的滋味,一发不可收拾,那局面就难了,还好,看现在这样子,还是能拎得清。

    见李贵妃缓和了态度,他立马讨好地抓紧李贵妃的手:“娘亲,孩儿长大了,才能更好侍奉您。”

    李贵妃看着撒娇的儿子,无奈地摇了摇头:“你继续说,这节流与考成法有什么关系,又如何两全其美?”

    朱翊钧也识趣地略过了此事:“娘亲,考成法,未必只用于文武百官。”

    考成法,不止能督促官员们完成任务,它还天然配套了反腐功能。

    张居正的考成法,乃是以六部和都察院负责登记所属官员应办事务的期限,并建立三本账簿。

    这些账簿记录了每项任务的预计完成日期,一本留存于六部和都察院,一本送交六科,最后一本呈递给内阁。

    按照账簿记录,六部和都察院需逐月检查官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每完成一件任务即登记一件,未完成的任务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将受到处罚。

    看似与反腐关系不大,实则,它自带两个功能,那便是权责分明,以及回执归档!

    也就是岗位划分,与台账记录。

    有了这两件玩意儿,就能做到上面能有迹可查,下面能有人追责。

    贡茶不是多用掉六万斤吗?

    都是谁负责?都用到哪里去了?

    以前管理混乱,也没记录没法查。

    一旦有了考成,权责分明,就能立马梳理是谁负责此事,谁在裸泳立刻暴露,想推卸责任都不行。

    同样的,有了台账,每次转移、使用都有迹可循,经了谁的手用了多少,差额一目了然。

    出了事上面要不要追责,那就是一言而决了。

    这就是悬在百官头上的利剑,同样也是如今阻力如此大的原因之一。

    这法子,即便说不上有多完美,也至少是在制度上,迈出了反腐治吏的第一步,至于再往后……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这就够了,整顿吏治,向来都没有完成时,只要他还活着,这事就不会停下。

    魔高一尺,道高二尺,魔再三尺,往后螺旋上升嘛。

    李贵妃立刻反应过来:“你想在宫里也推行考成法!?”

    朱翊钧摇了摇头。

    在核心部门这样玩,哪天睡着了被勒死都不知道,当然得先敲边鼓了。

    他斟酌道:“娘亲,此事于内廷过于苛刻,冒然铺开,有碍娘亲圣德。”

    “娘亲本就唯恐闹出乱子,孩子正要为娘亲分忧,岂能平添负担。”

    这也是李贵妃顾虑的地方。

    她连外朝的考成法都犹犹豫豫,又岂会同意在宫里推行。

    所以,朱翊钧需要打消她的疑虑。

    她疑惑道:“那我儿的意思是?”

    朱翊钧缓缓道:“娘亲,儿臣有个想法。”

    “一者,此事太大,不适合冒然铺开,不妨先挑一两处尝试些时日,循序渐进。”

    李贵妃追问:“如何循序渐进?”

    朱翊钧坦然答道:“宫外,就以顺天府为界推行考成法,此外暂不涉及。”

    “宫里,就以针工局为例,交给张宏兼领,有娘亲看着,咱们也能看看是否有效,免得被外臣所欺。”

    “孩儿也好学着一旁督管,累积些见闻。”

    “如此,虽然时间用的久些,可这样不但能总结不足与错漏,又可以积蓄一批经验之辈,便于后面铺开。”

    “若无成效,便立刻停止,若是有效,那便可为内帑节流。”

    李贵妃向来是喜欢折中的。

    要说将考成法铺在两京一十三省,她可能犹豫不决。

    但若是说先局限在小小针工局,以及区区顺天府,那她就好接受多了。

    -----------------

    PS:求下个月的月票和周二那一章的追读。(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万历明君不错,请把《万历明君》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万历明君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