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四章 道之以政

    题目:

    一、中国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在古代,孝有多重含义:“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了推行孝道,儒家经典里编有《孝经》,更有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在民间广为流传。孝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你如何评价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里如何继承“孝”这一传统美德?提倡孝道的现实意义何在?(参见教材第33-36页)

    二、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混乱,孔子、墨子都主张用“爱”这个药方来疗救。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是仁爱,墨子的爱是兼爱。

    “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具体说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人。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说就是波纹差异--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即每个中国人根据与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或有无血缘关系,来确定与别人关系亲密程度的远近,这是爱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墨子的兼爱是一种类似基督教的博爱,但却被孟子斥责为“无父无君”。

    试比较“仁爱”与“兼爱”(参看易中天《先秦诸子白家争鸣》)

    三、除个别儒家(如荀子)之外,大多数儒者都主张人性是善的,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最有代表性。而法家尤其是韩非子不赞成性善论,对人性的趋利避害多有论述。

    儒家从人性善出发,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主张以德治天下;法家则从人性趋利避害出发,重法律而不重道德,主张以法治天下。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刑治和法治的结果,是人们“不敢作恶”。礼治和德治的结果,则是“不想作恶”。哪个更好?

    试比较儒家、法家的治国主张。

    四、有人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木结构,西方则是石结构;中国建筑是群体的,西方则是单体的;中国建筑是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人住的是院子,西方人住得则是房子……

    结合具体建筑谈谈中西方建筑差异以及成因

    五、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茶绝非仅仅是一种饮料,其人文底蕴亦远远超出饮食文化的范畴。在他们看来,品茗,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审美情趣。茶使人荡心涤肺,洗脱凡尘,体现了一种朴素、恬淡,清廉的精神和人格追求。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茶所具有的“清”的特点,与中国哲学思想正好吻合。

    请结合古今文人品茶啜茗的经历,谈谈茶所象征的人文精神。(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极品农妃不错,请把《极品农妃》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极品农妃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